明年1月1日起,上海將推新規,規定戶外標牌、設施上的廣告應以漢字為主、外文為輔,不得在同一句中夾雜中英文。如果看到雷人翻譯還可網絡舉報.品牌和廣告公司又該頭疼了,又不讓用英文,翻譯又要堪比央視的“信、達、雅”,不如我們想象一下明年上海街頭的廣告牌會變成什么樣。
想板、打死奧拓,以下廣告還能直視嗎?
著名的麥當勞標語“I’m lovin’ it!”可就不能出現在廣告牌上了,只能剩下那句“我就喜歡”。大眾汽車的那句經典的“Das Auto”也得入鄉隨俗,如果直譯就應該是是簡潔明了的“車!”。不過似乎翻譯成“打死奧拓”更受歡迎呢。汽車品牌旗下車型和名稱也都得翻譯成接地氣的中文名才行,SUV 得改稱“運動型多用途車”。
聯想的 Thinkpad 系列電腦以后就要改叫“想板”系列了?Yoga 系列倒是可以直接被翻譯成“瑜伽”系列,好像也沒有很土。
如果要在電腦廣告下加一段系統配置介紹:“4 個通用串行總線 3.0 接口,視窗 8.1 操作系統,全高清發光二極管屏幕”,你真的知道我在說什么嗎?好吧,為了拯救已經抓狂的你,還原成“4 個 USB3.0 接口,Windows 8.1 操作系統,LED 屏幕”懂了嗎?
在吐槽蘋果這件事上,三星已經找到的長久的樂趣,比如在 iPhone 6 “變彎門”的時候,三星還專門拍了廣告認真地嘲笑了蘋果一番。
不過到了這件事上,蘋果應該可以在口水戰上占一次上風了,雖然在戶外廣告上可能要用“蘋果手機 6 代大屏版”代替 “iPhone 6 Plus” 了,但三星的 “Galaxy Note” 真的要被翻譯成“蓋世”系列也還是蠻土的,還不如直譯成“銀河”系列來得洋氣?可是一想到除了姨媽巾廣告之外,我們又要看到那么多“超薄”系列(iPad Air 和 Macbook Air),就覺得蘋果這一局也沒贏到哪里去。
逼格過高的本土品牌這下尷尬了
近年來,一些本土品牌為了打造國際大牌的形象,紛紛給自己穿上了洋名字的馬夾,新規一出,簡直讓它們騎虎難下。那個每次非要在廣告末尾重復播報英文名“JVJQ”的護膚品牌瑾泉,其實是由廣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。還有那個用韓語背景音樂的學習機廣告,喊著“So Easy”的小女孩大概今后只能笑容僵硬地繼續喊“真容易”。來自寶島臺灣的食品企業味全也是重災區,什么檸檬 C、每日 C,都是它旗下的主打產品,別忘了跟風的蒙牛優異 C。美特斯邦威旗下的高端品牌 Me&City 估計得趕緊起個中文名。
還有不少商家為了體現高大上都在跟風使用的英文詞,如地產圈的 Loft、Art Deco、VIP;美妝界的 DNA,小 V 臉,各種(英文)科技或(英文)因子,以及 BB 霜 CC 霜乃至 XX 霜們;時尚圈的 T 恤、Polo 衫,統統都得從戶外廣告牌上消失。
那些充滿“詩意”的翻譯會被舉報嗎?
曾經有個關于豆瓣上國外唱片名稱翻譯的帖子流傳甚廣,諸如《一覺睡到國慶節》(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)、《呆萌的我》(Diamond Me)等翻譯“意味深遠”又很接地氣。不知道新規一出,這些翻譯會不會紛紛被舉報成雷人 。
下一步是不是就不讓中英文夾雜說話了,Oh yeah!
To be honest,其實有時候那些動不動就中英文 Remix 的高端人士也確實有點 Annoying。但用下達禁令的方式維護“漢語純凈性”,真的有必要嗎?更多相關資訊,請繼續關注我們廣告買賣網的戶外廣告頻道。